![](/skins/32473/images/search_tittle0.jpg)
![](/skins/32473/images/friend.jpg)
![](/skins/32473/images/newss.jpg)
-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三十年歷程(三)
- 點擊次數:3719 更新時間:2009-10-23
來源:中國儀器儀表學會
2)各分會或專委會的精品學術會議:
⑴青年學術會議。(已辦十屆)每屆論文2 00~300篇,150人左右參會。
⑵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。(已舉辦六屆)每屆論文400~500篇,參會人數200人左右。
⑶全國功能材料學術大會(每三年舉辦一次,已舉辦七屆),每屆論文在500篇至800篇,參會人數500~600人。
⑷西南三省一市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學術年會(已舉辦八屆),年會人數200~300人。
⑸信息處理學術會議(已舉辦八屆),規模500人。
⑹中國電工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論壇(已舉辦十五屆),規模300人。
⑺電磁測量技術、標準、產品研討會(已舉辦十五屆),規模300人。
⑻工業儀表與自動化學術會議(舉辦八屆),規模200人。
⑼中國(天津)綠色電子制造技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(已舉辦四屆),規模150人。
⑽東北過程自動化設計學術年會(已舉辦18屆),規模150人。
⑾計算機科學及其在儀器儀表中的應用學術會議(已舉辦19屆)。
⑿醫療儀器學術年會(每年舉辦),參會100人左右。
⒀全國離子色譜學術會議(已舉辦十屆)。
⒁全國精密機械工程學術研討會(已舉辦六屆),規模150人左右。
⒂可靠性、維修性、安全性學術會議(已舉辦五屆),規模200人左右。
⒃圖象科學與復印技術學術會議(已舉辦4屆),規模200人以上。
還有水聲綜合技術系列學術會議;現場總線與智能儀表學術會議;VXI技術學術會議等等。各地方學會,亦都定期舉辦年會。
4.科普活動和科技獎勵
1)儀器儀表學會*屆科普委員會主任是錢偉長學部委員,學會積極開展科普活動,于1980年創辦了科普刊物“儀器與未來”,方毅副總理為創刊題詞“精心研制,大膽革新”。舉辦全國儀表試題競賽。在北京、上海分別舉辦了科普夏令營。1988年12月26日,學會參與了*“可靠性工程與管理電視講座”的籌備、編寫、播出組織收看的工作。1991年4月中華傳統醫學儀器分會組織“科技醫療大蓬車”在揚州地區開展義診,歷時13天,診治3000多人。
全國“科學普及法”頒布后,學會組織科技人員參加每年中國*組織的“科普周”活動。金國藩院士、張鐘華院士還曾參加“科普周”儀表學會展棚的宣講并解答問題。
2)科技獎勵:在學會常務理事張開遜和陳佳圭的倡議下,建立了“中國儀器儀表發明獎”首屆于1991年10月在西安頒發給張力德,第二屆于1992年10月頒發給中國臺灣新興自動化公司徐佳銘發明的“自動氣氛管理機”項目。有趣的是,當1992年11月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代表團一行4人訪問中國臺灣。參觀新竹科學園區,到達新興公司時,他們將學會所頒發明獎牌置于大廳,歡迎代表團。目前發明獎已頒發23屆,獎勵 23人。在科學家的建議下,學會設立了“中國儀器儀表獎學金”。首屆頒獎大會于1992年11月8日在北京科技會堂召開,目前已有23所高校共806人獲得學會獎學金,累計獎金總額為936,100元。不少獲獎學生畢業后,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和*。2001年3月國家取消了省部級獎項,由國家獎勵辦*設立“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”,我會為*二十五個單位之一。2008年我會繼續受到國家獎勵辦*。目前我學會除將發明獎、獎學金、論文獎納入外還建立了“科學技術獎”、“科技創新獎”、“科技成果獎”、“產品獎”等獎項,目前共為102個單位 151個項目頒發了獎項,其中六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獎或科技進步獎。
長期以來,外界把規模宏大、活動繽紛的MICONEX看作是儀表學會的主要活動。事實上,全面來看,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始終是學會的主業。
五、學會廣大的專(兼)職干部是學會旺盛活力的保證 。
總會秘書處現有工作人員32人,總會要求各專業分會,各地方學會一般都要配備專職干部。所以總體上看,儀表學會全部約有一百多人的專(兼)職干*伍。學會有一個好的傳統,就是每年召開一次各分會秘書長和專職干部會議。自1980年4月在北京舉行*次工作會議以來,已在各地舉行了二十九次,從未間斷,工作會議內容包括總結、布置工作和交流各分會的寶貴經驗。工作會議既起到了如何做好學會工作的交流目的,又增加了學會的凝聚力。廣大專(兼)職干部用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,克服經費等各方面的困難,科技人員,精心組織各項活動,又要做好學會日常許多繁雜的事務,是十分可敬可佩的。學會成立三十年,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高歌猛進,許多學會專(兼)干部已退休,亦有些現在還堅守在學會工作崗位。從總會來看老同志中有: 夏仲平 、吳幼華、肖中漢、劉津西、張萬靜、徐運忠、燕澤程…等同志;從各專業分會,各地方學會的老同志來看有:史美紀、阮伯如、張朝儀、吳天意、夏德海、杜如彬、李明遠、蔣士強、梁曼君、馬慕周、張凝炳、李忠德、劉建國、劉繼發、馬延林、劉長寬、畢平、馬子俠、戚繼明、唐仕正、苑偉琦…等同志,另外,還有許多現職的中青年專職干部,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同志,亦是學會事業發展的功臣。
儀器儀表學會三十年來從一個抽屜起家,為事業和社會做出了一定的工作和貢獻;全面來看,在平衡發展方面,在組織大型的學術會議,在與企業界科技事業的結合等等方面都有繼續努力和拓展的空間,特別是在目前金融風暴的危機中,學會組織和科學家、科技人員如何獻計獻策,既協助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工業和科技事業渡過危機,又能抓住這次機遇在中國*和中國機械聯合會的*下,為發展中國的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大業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。